学堂的“公仆隶”严复

日期:2016-12-14 09:41 来源:福州日报 来源:本网 浏览量:
| | | |

  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严复是从三坊七巷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晚年住在郎官巷。

  严复(1854年~1921年),福州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光绪三年(1877年)被派往英国留学。光绪五年回国任马尾船政学堂教习,翌年调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先后任总教习、会办、总办。光绪三十二年又任上海复旦公学、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民国元年(191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京师大学堂后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成为第一任校长。

  民国7年末,严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福州。严复在郎官巷整理好新居不久,因旧病复发,又北上京沪治病。民国9年秋,严复携次女回郎官巷故居养老。他“踉跄归福州,坐卧一小楼”。在这小楼上,严复写下诗词和书序信札等近百篇,还倡议重修阳岐尚书祖庙,倾其储蓄捐建。民国10年10月,严复病逝于郎官巷寓所。

  严复有一句名言:“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他也曾对其夫人朱明丽说:“人要节俭,但万万不可贪私不公。”又曾对其甥女何纫兰说:“至于升官,吾视若浮云久矣!”他身体力行了这些话。

  光绪六年,28岁的严复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当总教习(教务长)。光绪十五年升任会办(副校长),光绪十六年升任总办(校长),直到光绪二十六年离津。他在天津水师学堂整整工作了20年,任上“总以十分谨慎守己为上策”。

  严复刚到北洋水师学堂时,经济十分拮据,连家眷都因为“眼前支绌,川资难酬”,无法跟随。学堂总教习,此衔非官职,他不在乎自己的官阶,只看重实际责任,能参与培养合格的海军人才就很满足。他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认真周到地做好招生工作。他要求堂兄负责任地招募闽籍学员,管好路费开支,并护送学员来津。招收学生考试,大多由严复亲自出题,事必躬亲,把好入门关。学堂开创之初,“学堂组织及教授法,实由(严复)一人主之”。

  在北洋水师学堂时,严复翻译、出版了《天演论》,恭请国学大师吴汝纶写序。尽管当时他的经济境况差,但仍表示即便需出巨资出版也在所不惜。他说:“吾以救世也……公诸海内,则将备二三百金为之。”足见其克己奉公、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

  为了开发民智,提倡改革维新,光绪二十二年,尽管严复正处于“进款短少之时”,他还是出资赞助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民国元年2月25日,北京政府任命严复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校长)。他受事以来,亦欲痛自策励,期无负所学,不负国民,“至其他利害,诚不暇计”,一心一意为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当好“公仆隶”。除完成行政领导公务外,还“课普贤英文文法、算学、几何”,“点解《左传》《说文》《经义述闻》等书”。当时,严复的薪水虽然定为三百两,但“政府库空如洗”,连续几个月,他分文未取。这年8月,北京政府因财政困难,规定凡薪水在60元以上者一律只能暂支60元。对此,严复据理抗争,明确表示“为今之计,除校长一人准六十元以示服从命令外,其余职教各员,在事一日,应准照额全支,以示体恤而昭公允”。

  严复悉心致力办学,使京师大学堂“校中一切规模,颇有更张”,成为“一国学业之中心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