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种番薯的陈振龙

日期:2021-12-22 09:37 来源:方志委 来源:本网 浏览量:
| | | |

   陈振龙(1573—1619年)。明代人。原籍长乐,旅居吕宋(今菲律宾),以经商为生。万历年间(1593年),他从吕宋带了番薯种回福州试种,并建议福建巡抚金学曾加以推广。翌年适值福州地区大旱,巡抚便饬各县普种番薯,获得高产丰收,民食得以不匮,对以后的粮食生产,贡献很大。后人为纪念他,因而在福州乌石山建造一座“先薯亭”。

  热爱桑梓 不忘乡亲

  陈振龙别乡离井飘洋过海后,在吕宋经商,但他钟情故土,热爱桑梓,始终不忘父老乡亲之情。由于他在故土度过了童年,目睹家乡常因旱灾,致使田园绝收,民食甚难。在吕宋时,他发现当地农民生产一种易栽、高产、香甜的薯类,可充当粮食,即今我们所种植的番薯。便决心把引种番薯、造福家乡,当为他毕生报答的心愿。所以,他在繁忙的商务活动中,经常挤出时间,潜心学习栽培技术,为引进种植番薯做好准备。

  战胜困难 引进薯种

  当时统治吕宋的西班牙殖民者对薯苗控制甚严,绝对禁止出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多方设法并花费了一笔钱款,暗暗地购买到几尺薯藤,秘装于竹筒中,用绳子系于船舷,在海洋上航行了七昼夜,终于农历五月下旬,把番薯安全地带回福州(但有一说,是把薯藤混搓在绑货的绳子中),令其子经伦向福建巡抚金学曾禀述番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的好处,请求官府大力推广栽种。

  试种成功 抗灾度荒

  福建巡抚金学曾得知后,十分重视。便唤陈振龙父子先行试种,然后再行推广。他们就在城内水部与东门之间的沙帽池空地上进行试种番薯,当年即获得高产丰收。翌年,福建各地大旱,无法播种水稻,金巡抚便发动群众大力推广栽种番薯。“以当谷仓”,从而度过了灾荒。当时,尚有很多人认为本地土质不宜种植番薯,但经过总结推广,大家就深信不疑了。由于巡抚金学曾认真推广番薯生产,福州各地群众都普遍地栽种,为抗灾度荒做了一件大事,因而广大人民把番薯取名为“金薯”。

  总结种植经验 推广神州各地

  随着陈振龙引进番薯,其子陈经伦又在福州种植成功,并总结了经验,番薯不仅获得巡抚金学曾的大力推广,同时深受八闽人民的热烈欢迎。不少文人墨客也撰文赋诗大加赞扬,如《金薯颂》中就写道:

  “不需天泽,不翼人功,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能守让者也。无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气者也。予向行江北,天大旱,五谷不登,民食禾之实,今乃佐五谷,能助仁者也。可为粉,可以为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耄耋食之而不患哽噎,能养老者也。童儿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

  明末,农学家徐光启也总结了甘薯“十三胜”(即有十三条优点)。因而,进一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推广,迨至清初,则遍传闽、浙、赣、云、贵、川、冀、豫等大半个中国。

  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继承其祖遗志,汇编了先人引种番薯的技术,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栽培管理以及防虫、贮存方法等,取名为《金薯传习录》分为上下两卷,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刊印出版,这部书的科学价值已超过了朝鲜徐榘的《种薯谱》和我国陆耀所著的《甘薯录》以及徐光启的《甘薯疏》。因而,乾隆皇帝于甲午年(1786年)向全国下了“广栽植甘薯,以为救荒之备”的诏书,从此,神州各地更加广泛种植,番薯成为我国人民的重要粮食作物。

  弘扬历史功绩 福州建亭纪念

  陈振龙引种番薯,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世纪著名科学史专家何丙郁先生指出:“西百多年来,甘薯对中国山地和瘠地的利用,对杂粮种植的多样化,起了极深刻的影响。”我国现在番薯的产量占全世界产量的83%左右,它作为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已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

  清道光十四年(1835年),福州人民为了纪念陈振龙和金学曾大力推广种植番薯的功绩,郡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南侧、海滨四先生祠后建“先薯亭”,后废圯。1957年,人民政府又重修了先薯亭。郭沫若先生在《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陈振龙引种番薯的历史功绩。他在《满江红》一词中写道:

  “荫入藤篮试出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林炳钊)

  (来源:《可爱的福州丛书之三 福州人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