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间信仰

日期:2011-09-20 15:54 来源:方志委 浏览量:7185
| | | |

 一、祖先崇拜

 

  自古以来,福州城乡居民尊宗敬祖,他们以各种形式缅怀祖先,用祖先的功名道德、优秀品格激励子孙,家祭、祠祭、墓祭就是祖先崇拜的典型形式,自然其中也含有希望祖宗神圣庇佑子孙的意思。

  (一)家 祭

  家祭之俗当自中原传来,宋代陆游就有“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诗。境内家祭形式有三:一是在每年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日,家家户户普遍举行家祭,群众设香案,摆供品,焚纸衣,让祖先的鬼魂在阴间享用。二是在中秋节,即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境内群众重视合家团圆,设宴赏月,面对良辰美景,自然怀念祖先,故在家宴之前,也设香案,列供品,焚纸衣,遥祭祖先,然后家人再饮宴赏月。三是在除夕,合家团圆之时,以鸡鸭肉祭祀祖先。四是在平常,福州一般家庭的厅堂之上,都有近支祖先灵位,虔诚者还供以香花,每逢祖先的忌日,则焚香,烧纸钱,摆供品,全家一起祭拜,态度极其虔诚。在5070年代,破除旧俗,家祭仪式少有见到。80年代以后,举行家祭的又多了起来。

  (二)墓 祭

  墓祭又称祭扫,过去一般每年都要举行春秋二祭,春祭在清明节,秋祭在重阳节,重阳祭扫祖坟活动在境内并不普遍,且久已湮没无闻。惟清明节的祭墓活动十分普遍。每到清明日,境内家家户户都有人上山祭扫祖坟。祭祖者的态度十分诚敬。祭扫时,要清除祖坟周围的杂草。祖墓如有损坏,亦于是日整修。民间旧俗,祖墓之土平时不宜轻动,惟于清明祭扫之时可以无忌地进行此项工作。坟墓周围打扫清净之后,使之不再有衰草寒烟,荒松悲风的凄凉景象。接着就把“纸钱”压在祖坟前后左右。墓祭因有这一活动,故群众又称之为“压纸”。然后再陈列供品,烧香虔祷,请祖先神灵出来享用。供品丰俭随意,惟其中必有一种“清明粿”。这是以清明前后生长的野菜“菠菠菜”压榨的汁液调和米浆,再以枣泥、豆沙、萝卜丝为馅制成的粿,粿呈黄绿色。但现在的“清明粿”大多没有这种野菜汁,只是加以色素,使其外形酷肖罢了。扫墓结束,扫墓者必折一枝马尾松松枝,带回家插于门上,用以表示这户人家没有忘记祖先,已经扫过墓了。

  现在这项风俗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每逢清明时节,机关单位、学校、团体都组织干部、学生、工人祭扫烈士陵园,缅怀先烈的精神和业绩,寄托人们的哀思,鼓励下一代沿着先烈的足迹前进。

  (三)祠 祭

  境内几乎每一个家族在每一个居住点都有一个祠庙(祠堂),供奉着家族内历代先人的神主牌。族内有子嗣的人上寿后逝世的(古称上50岁为上寿),其神主牌可进祠堂供奉。至于无子嗣者逝世的,祠堂内则另设“无嗣栏”供奉其神主牌。祠祭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集体祭祀,集体祭祀又有几种情况。其一是在每年的元宵节或规定时间,由族长或族内长辈主持祭祖仪式,全族人均要参加,仪式隆重,有的在祭后还演戏以使气氛更为浓烈。其二是遇有族内重大事件,或是与外族间的纠纷,或是族内出现“不肖”子孙需加以处置,都要开祠堂门祭拜祖先,趁此召集族人议决处置。另一种是个别祭祀,个别祭祀又有几种情况,其一是当年或去年生了男孩子的人家,则于元宵节以三牲祭告祖先,祈求保佑,二是外出做官、发财的子孙,回乡也要祭祀祖宗。旧时,凡是中了“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的,皇帝都要给假,让他返乡拜祖,这种习俗在辛亥革命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也就消失了。近年来不少华侨在国外发迹,也都先后返乡祭祖。祖籍福州郭宅村的郭鹤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现在是新加坡“天王级”实业家,人称世界糖王和旅游业之王,19861016日,他63岁时,遵从其母郑格如的叮嘱,首次回福州郭宅村祠堂祭拜祖先。美籍华裔陈昌瑞(陈韬)博士,于19903月回福州胪雷村陈氏祠堂祭拜祖先。19891110日,林浦村接待来自日本琉球的林姓会返乡拜祖代表团一行8人。原来林浦村有个林僖,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随闽人36姓舟工,被明廷赐给琉球国贡使,以后就定居在冲绳县那霸市繁衍生息,至今已600余年,他们仍没忘记祖先,组织起林姓恳亲会,派代表回林浦村林氏宗祠虔诚祭拜。

  

二、神灵信奉

  

  旧时,福州居民除少数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外,多是全神位信奉。

  裴仙爷 传说是总督衙署裴真人,官、商、仕、绅普遍信奉。百姓中流传只要虔心供奉,香火不断,便能致富。农历三月初十为“仙爷诞”,届时前后个把月,城内、台江处处演戏、讲评话,以酬谢裴仙爷。

  王天君 福州城内原建有两座天君殿,一在于山顶东南侧,建于宋崇宁二年(1103),另一处在乌石山,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后焚于大火,并入于山。关于王天君的传说有两种。一说王灵官系东晋时浔阳江人,一日因争妓女杀人亡命下海为盗,20年后逃入五台山以屠猪为业,后投九华山忏悔剃度。一日下山取火做饭,途中遇虎,与虎约定,待他把火送上山后,再下来舍身喂之。待下山应约,虎向他摇尾作态,并即伏下,王跨上虎背飞腾成道,故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另一说,王乃后晋皖南人,幼谙水性。时石敬塘造反,他执一刀投军,每战皆捷,军中称为“王一刀”。后入海为盗,活动于钱塘、宁波之间,20年后到天目山屠猪。一日,忽自悟,奔走五台、天竺,途中遇一僧,王求与同行。僧说若能剖腹剜肠,则可也。王立即用刀挖出五脏交与对方。旋又遇一人,指一油锅对僧说,入此即到西天。僧冷笑,将王的五脏投入,在鼎沸的烟焰中,王羽化成仙。这天是六月十六日,遂以此日为王天君神诞。旧时,城乡居民普遍信奉,香火极盛。每至神诞这天,沿途善男信女手执明香,或三步或五步或七步一拜,拜至于山天君殿焚香礼拜。据说拜者或为父母添寿或为家人祛病延年而许愿的。

  泗洲神 福州城乡多榕树,泗洲神的神龛,多设置在榕树上。每月初一、十五日,妇女们多在榕树下焚香膜拜。据说泗洲神原是唐代高僧僧伽大师,曾在泗洲临淮县建伽蓝殿。每到黄昏,僧伽头上必发异香。景龙四年(710),端坐而逝。唐中宗命人在宫中建塔安葬。不久,臭溢长安城。后有人奏称,应在泗洲建塔,皇帝准奏,于是长安不臭。后有一泗洲人来福州为官,因病祈求泗洲神,忽见榕树现一道光芒,其病竟愈,以为泗洲神庇佑。遂在榕树置一小神龛,供奉泗洲神,因而相沿成俗。

  临水陈太后 入夏,福州气候持续炎热,旱情时有发生,干旱严重时颗粒无收。自唐至近代的千余年间,每遇严重旱情,便由道士设坛,邀请“临水陈太后”陈靖姑前来施雨。史载陈靖姑(904927)确有其人,她是福州下渡人,生于唐天祐元年(904)正月十五日,后嫁古田刘杞为妻,卒年24岁。她的故事和传说在《闽都别记》大幅详述,写她自幼爱念观世音经咒,后去闾山学法,下山后为民除害,降妖伏魔,护国佑民,特别是保护妇女儿童。过去福州城乡社庙(俗称“境”),都设有临水陈太后的祠,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临水陈太后”的神位。

  妈祖娘娘 福州沿海渔民和出海行船的海员,都奉祀海上保护神“妈祖娘娘”。在海上遇到狂风恶浪、危急万分时,便呼叫“妈祖娘娘”前来救护。“妈祖娘娘”确有其人,她原名林默(960987),因生后弥月不啼,遂以“默”为名。默排行六,是林家最小偏怜女。年十六,随父兄渡海,西风甚紧,狂涛怒撼,舟为之覆。默负父泅水到岸,父得无恙,而兄则没于水,默又同母嫂往寻其兄之尸。湄洲岛之西,礁石错杂,有商船渡此遭风,舟人求救。众见风涛震荡,不敢前;默自驾舟往救,商船得以不沉。自此专以行善济人,尤多于水上救人。当时被人称为“神女”,又称“龙女”。默卒年三十二。里人立祠,祀为海上保护神,又称“海神妈祖”。后经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利用与倡导,妈祖神格不断提高,至清代加封为“天后圣母”,其信仰从莆田以至福州、全省,扩大到全国沿海地区和台湾等地。

  瘟神 福州位于亚热带,山多地少,每年春夏冷暖气流交汇时,梅雨连绵,细雾霏霏,难见天日,各种瘟疫便应时而生,多在农历五六月间疫病流行。此时,福州居民便举办“出海”仪式,意把疫鬼驱逐出境赶到海上去。“出海”,也是迎神之一种,不过形式上有所不同,多由涧殿为之。涧殿供奉张、钟、刘、史、赵五位帝君,据说五帝专管疫鬼,保境平安。过去福州城内外供奉五帝的庙宇有十多座,俗称九庵十一涧。如海防前的复初庵、苍霞洲的白龙庵、吉祥山的一真庵、帮洲的广慧庵、梅坞的明真庵、下渡的津庵,还有东涧、西涧、南涧、山涧、水涧等。五帝所居的涧殿,下属有阴阳司、良显司、巡按司、水菜司、掌库司、巡坞司等,体制俨如官府。主持出海活动的机构为大堂,大堂司事的首领叫总理,多由当地的豪绅巨商充任。每年五月初六,大堂开始办事,谓之开堂,费用向商店、居民募集。迎五帝分“请将”与“出海”,请将即将五帝游乡。游乡的排场有:高照、执事牌、京鼓、马上吹、大班、鼓班、轿班、番担、花担、看马、看轿、八将、十番等,非常隆重热闹。群众可以来观看。游乡的目的是搜捕疫鬼。最后才“出海”。“出海”,是用木板和竹扎成龙舟形式,长约数丈,外糊以五色绫纸,龙首下扎一锡珠,以彩绳连结珠上,出舟时,由二人牵彩绳,数十人抬舟行之,一路呐喊:“爬呵!”、“爬呵!”一直抬到江边,有的到大桥下,有的到洪山桥。舟中设神座,并存放各商店供献的食物、器具,如南北京果、百货棉布、鸡鸭鱼肉、日用杂品等。跟随龙舟之后,一人挑着一担木桶,内储猪血、鸡毛等污秽之物。号曰福桶,意即被搜捕来的疫鬼,都已装在桶内。挑福桶的人是早在神前许愿担任这一差役的,每年都有几人争着要挑。据说挑这福桶的人一年可得平安。“出海”都在夜间进行,队伍过处,家家关门闭户,无人敢看,怕冲撞鬼神,惹上霉气。队伍到江边桥下,将龙舟和福桶推入江中,举火焚烧,意将疫鬼驱逐到海上,乡间可保平安无事。

 

三、禁 忌

  

  禁忌也称忌讳,即日常生活中的清规戒律,多属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表现;但其中也有些合理的因素,如礼仪禁忌。50年代后,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达,讲禁忌的人已越来越少。

  饮食禁忌 忌用狗肉来办酒席或宴请客人。因狗为不洁之物,狗肉上席不吉不敬,故有“狗肉不上盘”之谚。忌扣碗,因病人服药后常将碗倒扣于桌上,以示今后不再生病吃药。忌以筷子击碗,因乞丐常以筷子击碗求人施舍,故以为不祥之兆。

  节日禁忌 正月初一忌出门远行忌说不吉利的话,忌动用家什物件有响声,忌扫屋,忌摔打。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到田园耕作,否则会冲犯神灵,一年做事都不顺。冬至节夫妇忌宿娘家,因怕“娘家住个冬,夫家失去公。”家中有祭祀时,忌孩童在旁边大声说话,怕神听不到祭祀人的祈求。

  生活禁忌 长辈睡在床上,晚辈不能在床前跪拜。父母健在的人,不宜在房前屋后栽种葡萄,怕对父母不利。产妇出院时,要盖蓑衣避邪。人外出,忌鸟屎拉在头上,若鸟屎拉在头上回家要吃太平面,以驱晦气。家中建灶,忌灶口向东,说“向东什么都空,向西有东西哂。”晚上走路,头不能向左右看,不然鼻风吹灭肩灯,鬼就会跟来。日落后忌看病人,因其时阴盛阳衰。女人裤子不能晒在过道上,如果人从下面走过去,便会晦气。夜间不能露天晒衣服,特别是童衣,以免冲犯夜游神。孕妇忌在娘家分娩,夫妇不得在娘家同房。

  儿童禁忌 婴儿胎发带有母体秽气,弥月时应沐浴剃头,不然会触犯神明。小孩睡时灵魂出窍,不能在脸上涂抹,否则灵魂归来时,认不得自己躯体,会长眠不醒。孩子忌食鱼卵,一粒卵一条鱼,吃一口鱼卵,就是几百条鱼,超过孩子福份,怕会夭折。儿童不能在屋内遮伞,不然会长不高。儿童忌8岁上学,因有“七上八下”之说,故8岁入学不能上进。

  婚姻禁忌 青年男女若要通婚,须将时辰八字请看命先生推算能否合婚。如生肖相克,所谓“白马畏青牛”、“猪猴不到头”、“龙虎相斗虾鳖遭灾”等则不能通婚。有相克也有相生,如“红蛇白猴满堂红,福寿双全多康宁”、“青兔黄狗古来有,万贯家财捉北斗”等,这些都是好姻缘,可以通婚。男女相差6岁者,谓之“六害”,忌通婚。迎亲路上忌与丧葬相遇,如遇到,必摔物件或互换礼物,双方均取吉利。新婚之日忌穿白的妇女进屋,忌孕妇忌寡妇入洞房。

  生育禁忌 孕妇忌在房内拿剪刀剪东西,否则会伤害胎儿。孕妇忌看戏、忌看迎神赛会、忌进入寺庙;不接触丧事,夜间不外出,忌参与祭祀和他人的婚礼,忌食狗肉。产妇月内,忌肖虎、穿丧服、带雨伞和携金属器皿的人入产房。

  礼仪禁忌 忌在人背后泼水、吐痰,忌来人不打招呼而进门;忌不先敲门而推进门;忌直呼长者的名字;忌以钟送人,因“钟”和“终”方言谐音。老人病逝忌说“死”,应说“老了”或“过后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