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

日期:2013-08-09 10:06 来源:方志委 浏览量:3174
| | | |
闽剧是一戏曲剧种。因用福州方言演唱,又称"福州戏"。形成历史最初艺术形式见唱"逗腔"的儒林戏。"逗腔"是明万历年问,福州西郊洪塘乡曹学佺将省外的声腔音乐溶进福州的俗曲俚歌而创制的声腔唱调。清中叶,外来的戈阳腔与福州民间小戏融合形成"江湖戏",它们与用方言演唱"洋歌"、"小调"的"平讲戏",均盛行于福州。光绪年间,"儒林戏"、"江湖戏"、"平讲戏"互相吸收,形成福州地方戏。辛亥革命前后,闽剧又吸收了徽剧、京剧、昆曲等艺术,出现了"儒林"、"平讲"、"唠唠"的汇合衍化,成为今天闽剧的基本模式。直到1924年,郑振铎出版《紫玉钗》、《墦间祭》,才用"闽剧"取代"儒林班"之称。
闽剧流行于闽中、闽北、闽东及台湾、东南亚各地,行当从"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发展到"生、旦、净,未、丑";化装从不勾脸到勾画脸谱;表演上唱、念、做、打4功俱全,同时讲求手、眼、身、法、步;主要唱腔有四大调:逗腔、洋歌、江湖和小调;演奏特色乐器有笛子、头管、唢呐、椰胡等。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旧赛乐、新赛乐、赛寄乐、善传奇、赛天然、庆乐然等班社。20世纪20~40年代,闽剧舞台出现了机关布境。还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艺术家,如早期闽剧"四大名旦"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秋藩和闽剧武行一代宗师陈春轩。在这时期,闽剧班社多次赴台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地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原有闽剧班社基础上成立了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和福州市三赛乐闽剧团、善传奇闽剧团、四赛乐闽剧团、赛天然闽剧团、复兴闽剧社、闽协剧团。1958年成立福州闽剧院。林芝芳为首任院长,将7个民间社团合并组成为闽剧院一、二、三、四团。主要剧目闽剧传统剧目丰富,题材广泛,共有1500多本,如《紫玉钗》、《墦间祭》、《女运骸》、《黛玉葬花》、《灵芝草》、《红裙记》、〈甘国宝〉、《伍老周良显》、〈孤儿血〉、《玻璃恨》、〈马达加〉、《新茶花》等。50年代之后,新创作、整理、改编的历史剧和民间传说剧有《炼印》、《渔船花烛》、《荔枝换绛桃》、《陈若霖斩皇子》、《钗头凤》、《贻顺哥烛蒂》、《六离门》、《夫人城》、《林则徐充军》,《蔡夫人》、《孟丽君》、《洪武鞭候》、《魂断燕山》、《逝恨姑苏台》、《天鹅宴》、〈丹青魂〉、《御前侍医》、《花轿错》、《拜石记》等。同时,编写了一批现代戏,如《劝导员》、《九命沉冤》、《海上渔歌》、《红色少年》、《牧羊歌》、《红桥》、《东海战歌》、《彩云归》、《野草情》、《王喜一家》、《今宵月最圆》等。30年代,闽剧〈八大锤〉被拍成无声电影; 50年代,《炼印》拍成戏曲艺术片; 90年代,《孟丽君》拍成闽剧系列电视剧。《钗头凤》、《荔枝换绛跳》、《炼印》、《渔船花烛》4刷参加全国和华东首届戏剧会演,获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演员奖。《魂断燕山》、《天鹅宴》、《丹青魂》3则获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天鹏宴》、《丹青魂》:2剧兼得国家"文华奖"及多项单项奖,《拜石记》、《御前侍医》2剧参加第三届中国戏剧节,获多项奖。80年代后,福清市闽剧团曾赴新加坡演出。
2006年5月20日,闽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