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塘里:“状元村”答好“幸福卷”

日期:2023-06-19 09:12 来源:福州晚报
| | | |
    连江塘里:“状元村”答好“幸福卷”

  南宋状元郑鉴,以天下为己任,针砭时弊,朱熹赞其“有古诤臣之风”;爱国诗人郑思肖,以诗咏志,留下“一心中国梦”名句,著成《心史》奇书。 

  连江透堡镇塘里村,是连江首位状元郑鉴以及爱国诗人郑思肖的故乡。高考前后,来此打卡的人又多了起来。

  作为状元故里的塘里村,如何加快乡村振兴答好“幸福卷”,群众又过上了怎样的新生活?近日,记者走访了这里。

  走出连江首位状元 

  透堡镇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塘里村位于镇区东南部,人文资源丰富。据塘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郑培明介绍,塘里村距镇中心仅半公里,古时罗源湾曾延伸至此,一度成为港口和货物集散地。

  记者漫步村内,只见一座高大巍峨的牌坊映入眼帘,中书“状元故里”四个大字,左右两侧写着“一心中国梦百世留香”和“一代状元公两优释褐”。

  什么是“两优释褐”呢?据了解,王安石变法,把选拔人才的方法改成太学三舍考试,太学生两次考核被评为优等,就可以脱下麻衣做官。

  据《连江名贤》等记载,郑鉴(1145-1182),自幼资质卓异,常以天下为己任。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郑鉴以学行兼优补国子监太学生。1173年,郑鉴择优补太学上舍生;1174年,参加廷试又入优,名列榜首,授太学正,时称“两优释褐状元”。

  此后,郑鉴任著作郎(编纂国史)、太子侍讲(侍从太子讲读)等翰林院职官。他刚正不阿,针砭时弊,与朱熹等爱国志士结成莫逆之交,力主抗金。1182年,郑鉴病逝,朱熹在祭文中赞其“有古诤臣之风”。

  郑培明告诉记者,郑鉴高中状元后,便在家乡建状元街、状元井、状元桥等。记者看到,改建的郑氏宗祠原为郑鉴少年读书场所,厅上高悬“状元及第”“带草堂”等牌匾。祠堂东面为状元井,保存完好;北面不远处为状元桥(又名东里桥),与百年古榕相伴。如今,每年高考前后,不少学子会来塘里村打卡,重走状元桥等地。

  留下“一心中国梦”名句 

  继郑鉴之后,塘里村又出了爱国诗人郑思肖。

  据记载,郑思肖(1241-1318),祖籍塘里村,生长于苏浙,14岁中秀才,20岁考取太学上舍生。

  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年),郑思肖痛惜大好河山被断送,满怀郁愤地写下了《德佑二年岁旦》诗篇。2008年,在回答台湾记者有关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其中的“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这两句。

  据如今,村民在外从事建筑、服装等行业,在村内进行空心菜、玉米、白菜、蚕豆等蔬果种植,口袋慢慢鼓了起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村民盖起了新房子,有的搬进了状元里小区,还有的通过卖菜实现月收入过万元。郑培明告诉记者,村子依托土地租金、店面收入等,村财资金达到10多万元。 

  “塘里村是一块文化宝地,如果不挖掘的话,就太可惜了!”郑培明等人想得更远:希望通过招商引资,进行文旅资源开发,打造研学打卡点和文化新地标。

  塘里村是透堡镇打造文化“聚宝盆”、加快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透堡镇党委书记林志云说,透堡镇文化资源丰富:有红色文化,涌现了杨而菖等“红色杨家将”;有茶山文化,坐拥福建最美茶山炉峰山;有朱子文化,留下了朱熹设馆讲学遗址……

  林志云表示,透堡镇将立足“红色新透堡 生态状元乡”的发展定位,挖掘整合塘里村、馆读村、南街村、西门村等的文化资源,串联成线,拓展成面,持续讲好郑鉴、郑思肖的故事,把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重点打造红色教育、旅游、文化相结合的特色研学基地,促进连江的乡村振兴。连江文史专家介绍,郑思肖一生著述甚丰,所著《心史》影响深远,顾炎武、梁启超、郭沫若等给予高度评价。《心史》六万余言,内容丰富,记载了文天祥、陆秀夫等抗元英雄可歌可泣的壮烈事迹。为了能打造文化“聚宝盆”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农民强。步入新时代,塘里村绘就“富村山居图”。

  漫步塘里,只见道路干净宽阔、楼房错落有致、田园果蔬飘香,卫生所、文体公园、农家书屋、福蕾儿童之家、尊王宫以及郑思肖公园等,呈现出一派宜居新貌和田园风光。

  郑培明告诉记者,前几年,塘里村村财薄弱,仅几万元,也鲜有人至。这些年,塘里村按照“幸福塘里 状元故里”的定位,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先后荣获连江县“文明村”“平安村”“健康社区”等荣誉。

  原先,郑培明跟多数村民一样,在外面打工。当他看到村子面貌日新月异,来透堡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遂决定返乡创业,在村里开起了酒楼。使《心史》留给后人,郑思肖还用铁盒、石灰、生漆等牢固地包裹起来,沉入苏州承天寺一口古井里。《心史》于明思宗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大旱淘井被人发现,历经355年居然完好无损,成为历史上一部奇书。

  从郑鉴到郑思肖,尚学重教、爱国爱家的文明乡风在此绵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塘里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