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圣塘村:水中“宝马”跑出致富新速度
爸爸生娃、带娃
孩子嘴巴小过针尖
只能吃不到1毫米的浮游生物
这样的神奇生物你见过吗?
18日,记者在位于罗源县鉴江镇圣塘村的福建省蓝粮渔业有限公司看到了这种神奇生物——海马。据了解,该公司在鉴江设立养殖基地,每年可以带来超亿元产值。
林双伟 摄
雄性生娃带娃
水中“宝马”身价不菲
18日,记者在福建省蓝粮渔业有限公司的海马养殖区域看到,一方方养殖池里,不同大小的海马浮立在水中,随着水流摇曳,煞是可爱。
“你别看这海马这么小,却是真正的‘宝马’。”蓝粮渔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吴国斌用网兜捞起一尾长约20厘米的海马,告诉记者,这样一尾成年海马的市场价格可以达到百元以上,5克以上的海马干品,每公斤的价格达1.2万元左右。
林双伟 摄
养殖池的海马群中,一尾尾大肚子的海马引起了记者注意。“这些是‘待产’的海马爸爸。”吴国斌告诉记者,在动物界,多数动物依靠雌性来孕育生命,海马则是例外,由雄性生殖后代。“雄性海马在身体前方或侧面长着孵卵囊,也称作‘育儿袋’。海马交配后,海马宝宝在‘育儿袋’里经过45天到60天的孵化后被分娩出来。”吴国斌介绍,人工养殖的膨腹海马每年能繁育6次,一尾雄性海马一次可以分娩出100尾以上的小海马。
在饵料准备区,记者看到工人将一团团浮游生物放入大桶中搅开,将其分装后投入一个个养殖池中。“这些都是桡足类浮游生物,是海马的食物。”吴国斌介绍,刚出生的小海马嘴巴只有针尖大,只能以这种微小的浮游生物作为饵料进食。“饵料都是向当地渔民收购的。公司今年预计采购2000多万元的饵料,有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25只海马起家
如今规模超千万尾
海马被称为“南方人参”,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药源生物,富含蛋白质、22种氨基酸、脂肪酸、甾体和无机元素。近年来,由于海洋生存环境变化及过度捕捞,全球野生海马锐减,国际上已将海马列为濒危物种,我国也将海马列入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
另一方面,养殖海马的市场售价居高不下。“海马对水质、水温、光照、饵料等要求很高,养殖难度大。”吴国斌告诉记者,该公司自2016年开始养殖海马,从25只海马养起,最初在罗源吉壁村,后到漳州东山岛、诏安县养殖,又辗转到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地。“但因为水质和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规模上一直都没有突破。”吴国斌说。
图源:罗源县融媒体中心
为此,公司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科技研发团队,开展海马规模化苗种繁育实验,并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该品种人工繁育及养殖规模化。2023年,公司在罗源鉴江镇圣塘村建立了海马养殖基地,占地30亩,养殖水体12000立方米,现存海马超1000万尾,保有种马近8万尾,预计年产值超亿元。
拟投资4.7亿元
“海马小镇”未来可期
“福州地区全年水温在13℃至20℃之间,水温稳定,且罗源湾水质好,饵料丰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海马生长。”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郑乐云介绍,项目团队在研究了多个适合养殖海马的城市和海域之后,认为罗源湾是膨腹海马理想的繁育地,在这里养殖的膨腹海马苗成活率高达80%。
林双伟 摄
郑乐云介绍,目前蓝粮渔业养殖的海马主要以膨腹海马为主,从大洋洲海域引进,经过团队多年研究,对其生态习性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人工繁育和规模化养殖技术上均有了重大突破。公司的海马养殖技术、研发水平、养殖规模都遥遥领先,在福建、山东等地拥有多个自己的养殖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海马养殖企业。不仅如此,团队还进行优选改良,使海马生长更快,繁殖力更强,更适合大规模人工养殖。
“现在公司在松山镇、碧里乡等地还采取‘公司+养殖户’的模式,轮养海马水体面积超10000平方米,已投放海马苗600多万尾,带动了超百人就业。”吴国斌介绍,公司规划建设罗源海马产业创新与药品保健品研发园区建设项目,打造鉴江“海马小镇”,规划占地约400亩,总投资超4.7亿元。项目分三期建设,并计划引进下游药品、保健品企业,共同打造专业的海马药品保健品研发园区。